李秀恒:建言出台措施,促进中小型民营企业到港经营
本刊记者 徐晓燕
1991年,李秀恒获得“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奖,1992年又荣获“香港青年工业家奖”。他在美国拿的学士、硕士学位,正在攻读内地暨南大学的博士函授课程,对内地的发展更是十分关注。在广东省政协八届四次会议期间,作为广东省政协常委、香港经贸商会会长的他,以一篇《关于进一步改善广东投资环境的意见》获得了“2000年优秀提案”奖,被列为“一号提案”。
李秀恒说,近年来,内地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不仅在国内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也积聚了一定的向外辐射能力。香港特首董建华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了香港要加快与内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融合。有鉴于此,让更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来港发展,不仅有利于民营企业早日国际化,也有利于香港经济的复苏,如刺激消费,增加就业等。一般民企都认为香港经营费用昂贵,市场狭小,其实不然,亚洲金融风暴后,港岛租金下调,普通市民消费水平明显下降,对内地产品来港推销反而极为有利。另一方面,民企来港可更多地掌握到国际市场的信息,积累更多的国际市场经验及规范,包括交易、融资、货运、法律、会计、知识产权等,对企业家开阔眼界、提高经营水平大有裨益。但因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中小型民营企业目前到港经营尚非常不便。为此,李委员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言。
一、放宽民企人员来港限制。鉴于民企人员在港逗留时间过短,无法适应业务的不时之需,建议中央与特区政府协商,对民营企业家来港投资经营发出较长时间的工作签证。
二、放宽民企资金来港限制。现时内地实施外汇管制,建议允许民营企业在港经营者能携带一定数量的外汇来港,并令外汇在一定幅度范围内做两地流动。
三、放宽民企货物来港限制。现在不少民企没有进出口权,货物来港要办复杂的审批手续,建议国家对凡来港展销、零售、批发的民企产品,尽量给予出口方便。
四、放宽民企来港宣传。不少民企产品在内地已有相当档次,在香港市场却鲜为人知。建议两地多加合作,多举行各类座谈会、推介会,多介绍香港的商会、专业公司甚至私人朋友协助中小民营企来港创业。同时,充分利用香港低廉的工业楼宇,将其改造为民营产品的主题零售或批发市场,如电脑城、服装城、鞋城、玩具城、家电城等,让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港有大展身手的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