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壮:CEPA是北京和香港两地合作的新机遇
本刊记者 徐晓燕
香港总商会中国委员会主席、香港新大中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执行主席李大壮委员说,当了12年政协委员,每年开会都有新话题。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是这次会上香港委员关注的热点。他说,CEPA实施到现在已经2个多月了,操作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就出来了,要及时采取措施,真正用好CEPA,使该受益者真正受益。
李大壮说,北京和香港的合作将实现互补互利,北京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龙头,北京在内地城市中第三产业比重最大,超过60%。在华北经济融合过程中,最终会跟香港一样成为服务业为主的中心城市。香港作为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有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制、严格的监管测试、透明度很高的市场管理制度,CEPA为加强北京服务业水平有很好的促进。此外,香港作为内地最大的外资来源,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经济、技术和管理经验,并逐渐跟内地结合,开拓市场,有利促进经济转型,发展高增值产业京港合作,可以说是互补互利。CEPA是两地合作的新机遇,北京和香港分别作为华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服务中心,地理和商业的优势很明显,很多跨国的公司都选择这两地开设办事处、总部,就是看到两地经济辐射面广,经营贸易、投资等方面的优势。CEPA为两地企业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发展机会,对于想开拓北方市场的香港企业进入北京是最好的选择。北京市的人口消费力强,市场潜力大,还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留下很多的商机。北京许多企业发展速度很快,很快会成为世界的龙头大型企业,并且这些企业大多有意寻求海外上市,香港又是首选,最近有很多大型企业在香港上市,像中国人寿等公司。可以说香港的发展离不开内地经济的发展,内地经济发展又为香港经济发展增添很多新的活力,相信在CEPA的协调下,北京和香港的合作会更加密切,而且取得互补互利的双赢模式。
李大壮说,CEPA的实施,将会成为内地通过香港引资的效应。CEPA效应是双向的,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通过香港到北京发展,北京企业也可以利用香港的金融优势和全球的商贸网络,以香港作为起点,走向世界。
李大壮199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那时他是港区政协委员里面年纪最小的。谈起做委员12年的感受,李委员说,刚当政协委员的时候,年纪轻,正是创业时期,个人事情多,时间紧,不能很好地履行委员的职责。现在随着政协自身建设的不断完善,对委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自己也认识到作为委员的责任,对自身的要求也更严格了。委员所提的提案、建议有关方面回应也越来越及时,可以感觉到政协委员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
作为港区政协委员,每年都要到内地视察,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时代的变化。这些年内地硬件方面进步很快,软件配套也在逐步跟上,内地与香港的差距正变得越来越小。
当了12年政协委员,一直都在一个界别的李大壮委员稍有遗憾地说,“政协是个人才库,各个方面的人才都有,希望能够多点机会与其他界别的委员接触,以便大家互相交流学习。”
李先生出生于中国的一个著名家庭,在英国接受正规教育。他与中国、香港和英国的各种政治和商业机构和团体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是少帅张学良的胞弟张学明的长孙,张学明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常务委员。1979年,李先生回港创立新大中公司。当时恰逢中国大陆处于改革开放的萌芽时期。以此为契机,李先生也开始了其商旅生涯。随着业务的迅速发展与壮大,李先生于1982年成立新大中集团,主要从事机械设备贸易。
李大壮还担任了中华海外联友谊会理事、太平洋经济合作香港委员会委员、青年总裁协会北亚区主席、中国概念(咨询顾问)有限公司执行主席、海峡两岸青少年交流基金理事长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