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情怀
本刊记者 徐晓燕
施先生出生于福建晋江龙湖镇衙口村,闽南文化的抚育和侨乡民情的熏染,让他对同根同种同俗的台湾,怀有千回百转的牵挂。“几番共托团圆梦,惆怅今朝复后朝”;他与香港共度了四十多年风雨,“一国两制”的成功,让他对祖国完全统一的最终实现,始终抱有深情的渴望和充足的信心。
从上世纪80年代担任福建省政协委员,到1993年起成为全国政协委员,20年参政议政,念兹在兹的是“统一情怀”:1995年,在江泽民主席“八项主张”发表后不久,他在全国政协大会上作有关台湾问题的发言;2002年的“两会”期间,在与国家领导人座谈时,他又一次在发言中提出自己对台湾问题的看法;2003年的“两会”上,有关祖国统一的建言,依旧是他提案的核心主旨。
“祖国统一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和责任,对于我而言更是时刻不忘。”这种“统一情怀”贯穿在他的参政议政经历中,也深深融入他的“笔墨纵横”与“诗情词韵”中。多年来,祖国统一一直是他诗词创作中反复吟咏的常新主题。
施先生在《从儒家文化看两岸和平统一》一文中,呼吁“求大同,存大异”、“和而不同”,这“大同”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占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儒家文化。其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和伦理学说,堪为两岸和平统一的共通津梁、对话平台和共同语言。两岸可以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达致统一,这是文化统一,也是和平统一。
施先生提出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采用多渠道多层次、以和为贵的平等友好谈判,包括委托民间团体、授权“海协”“海基”两会,乃至于两岸领导人的直接会谈,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包括经济、文化、军事、政治各方面的合作交流,特别是经贸领域和文化科技领域的合作交流,先易后难,分步递进,先文化统一,继而经济统一,最后臻于政治统一。
施先生呼吁:为台湾同胞的利益计,为十三亿人民的福祉计,顺应历史潮流,尽快通过基于儒家文化的两岸协商谈判,实现国家和平统一。
施子清先生是一位热爱桑梓,献身社会的香港著名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积极参加祖国内地的投资建设项目,自1985年起,先后在上海、江苏、福建等地投资创办10多个工厂企业经及大型房地产项目,并且创下两个全国“第一”的纪录:全国第一个土地成片开发项目——泉州成州工业区;全国第一个由发展商自己提供按揭给买家的楼盘,总投资额超过数亿元。近来又先后有北京、河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与有关方面合作,投入巨资在桥梁隧道、国道公路等基础建设工程项目。
施子清先生又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在商场大展宏图,对祖国家乡的教育事业更中情有独钟。1987年,他在故乡晋江捐资283万港元设立“施子清教育基金会”,奖励清贫教师、优秀学生和出国深造人员;1994年捐赠百万建福建长汀一中科学楼一座;1995年捐赠300万建华侨大学一座教学大楼“敬萱堂”,楼高5层,有39间不同功能的教室;1997年又捐赠100万作为“夏门大学青年教师教育基金会”,1999年又以“施子清教育基金会”名义捐赠100万给北京大学,作为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上的师生优秀论文的现金奖励。另外又捐资320万元为家乡建立了一座“晋南医院”以及其他“希望工程”等等,总额超过千万以上。
施子清先生还应聘担任华侨大学副理事长和客座教授、厦门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北京大学顾问教授、南京大学、福建中医学院客座教授、集美大学常务校董、镜报董事长等职务。
施先生垂范于前,其四个儿子也都一直关注祖国发展,躬行建设于内地,并在各方面坦诚出力献策。一家因而在参政议政方面创造了一个“纪录”:出了五位政协委员,其中,父亲是全国政协委员,儿子分别为江苏省、北京市、福建省和贵州省的政协委员。
谈及自己言传身教的成果,两鬓皤然的施子清先生不免露出欣慰的笑容:“现在我们家也可以组成一个‘委员会’了。”2002年起,他辞去商务,抽身琐屑,“我可以更多地关心国家的发展,也可以有更多时间钻研诗词和书法。”
这就是施自清先生:书生本色;家国为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