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
返回




 

 

 

 

 

 

 


                   郭凤莲:农民治富不要“靠”要“拼”

                        本刊记者   张学英

“我认为国家对于农村政策除了扶持、创造条件,并给予优惠政策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农民要进行鼓励,引导其自食其力、艰苦奋斗。”

山西省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读了总理的报告倍受感动,她认为政府给农民提供的优惠政策是越来越多,“现在是农村发展、农民治富的大好时机,我都在北京坐不住了。”

在五六十年代,大寨人曾凭借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解决温饱问题,被树立为全国农村的楷模,能干的郭凤莲也被赞誉为“铁姑娘”。

“我跟村民们说,在今天我们还得发挥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靠国家、靠集体都不是长久的。”郭凤莲鼓励并不富裕的大寨村村民们从小事做起,养不了1000只鸡就养100只,再养1000只、10000只,慢慢积累。如果农民贷不到款,她创办的大寨公司会在考察项目可行性之后,提供小额贷款担保。现在有500户村民的大寨村已经成为当地首富,人均年收入4000元。

相对于中国许多更加富裕的村庄,这个数字还只是在贫困线下,但在大寨已是相当不易。“大寨的条件太不好了,别的条件好的地方花一毛钱干的事,大寨要花一元钱,甚至还办不成。”郭凤莲形容大寨地下铺的钱要比地上能看到的还要多。位于山西省一个山沟里的大寨村,自然环境极为恶劣。为了发展煤炭运输,郭凤莲率领村民自己动手修路,他们先把山平掉,再把石头挖出来,再一层层垒平路面,还要把防止滑坡的坝用石头一块块垒起来。为了解决灌溉问题,他们挖水窑积雨水,虽然只能存6万方水,但花了近230万元;村民吃水要打井,挖到740多米深,才有水,花费130万元。把水从低处抽到位于山上的村庄,每一方水最便宜成本是一元五,老百姓吃水吃不起,由大寨公司补助,每年光水费就十几万。”

“解决农民贫困的问题真正要靠的是农民自己。如果大寨人自己不想干,别说我一个郭凤莲,就是10个甚至100个都不可能让大寨富裕起来。”

    郭凤莲说她每年回头看的时候,都觉得发展得太慢,希望新的一年能上一个新的台阶。“现在大寨创办的公司规模太小,投资力度不够大,项目没有形成系列。我想今后我们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扩大外部的投资。可我们难题也太大,面积只有1.88平方公里,还全是山,连块平地都没有。最近几年,大寨购买了县里几家倒闭的工厂,状况开始好转。”

现在“大寨”和“郭凤莲”依然是这里的金字招牌,每年到这里旅游的人有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700万元。村里创办了煤炭、运输、建材、化工、粮食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企业,村民们也有了电视、电脑。

郭凤莲在说到自己的经营思路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也许我想错了”,“也许我太保守了”,她一直在反思自己,她说:“我就是想踏踏实实地为大寨再多做些事。”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