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
返回




 

 

 

 

 

 

 


高速增长的代价

本刊记者    邓树林

西方人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经济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同样是有代价的,区域间、城乡间、阶层间的差距,日益形成并在不断加大;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威胁着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付出的代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公平。中国市场化改革和高速经济发展过程中,碰到了现代国家发展一个普遍性历史课题:效率和公平。如何使效率和公平得到均衡,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提出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其中暗含一个政策背景,即强化效率,不宜过分强调公平,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效率意识淡薄。现在反思这一观点,说明当时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中国现代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规律性的认识还是比较粗浅的。

现在,效率方面仍然有问题,但更大的问题可能是出在如何兼顾社会公平上,做到“效率公平”并重。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出现新的三大差别,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社会阶层收入、财富积累的差别;城乡经济发展差别。而且,我个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差别有不断发展和扩大的势头。这三大差别,不但引发了经济问题,而且引起了社会、经济、政治多方面的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未来长期持续的发展,恐怕最终还要靠国内市场的全面发展。市场发展,实质是靠居民支付能力,即购买力的增长。购买力的增长靠什么呢?靠收入,仅仅靠那些高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是不够的。中国的八九亿农民收入的水平很低,城市有几千万低收入,甚至是无收入靠政府救济的人群。如果不能把这一大群人的购买能力释放出来,拉动起来,国家的经济怎能持续发展呢?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市场还是一个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的市场,购买能力,市场能力还没有释放出来。

另外,它还引发了社会稳定的问题。社会的发展,不能长期有一个高失业率。现在正式公布的4.5%失业率是登记失业率。登记失业率,也叫名义失业率。中国的实际失业率,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这一大人群中有一些还没有解决温饱,有些人是不稳定地解决温饱,有些人是仅仅温饱。在这种情况下,为社会稳定所采取的所有措施,统统都有短期性,因为只有让所有的人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为,社会稳定才是建筑在一个比较牢靠的基础之上。

第二个方面是现在的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问题。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一个高增长、高投入、高成本、高能耗、高资源耗费的经济增长模式。大致有这样的算法,每增加一个GDP,中国的能耗是日本的五倍,美国的三点几倍,甚至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一点几倍。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

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不是个别的破坏,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深层次的破坏,我们现在的发展成果是用未来的发展成本来支付的。比如水资源,我们现在污染不只是地表水,不只是大江、大河,而是深层地下水。据预测,淮河水要恢复到可以饮用的状态,要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前提是从现在起污染为零。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极其短缺的国家,在我们国家系统性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这种高增长、高耗能、高成本、低效率(不是微观的,而是整个宏观的)的经济增长模式,无法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