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

 

 


关注两会 关注民族教育

林 琳

因为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的第一次“两会”,同时又是5年一次的换届大会,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强烈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也寄托着教育战线上广大民族师生的热切希望。

新疆库尔勒市的一名中学校长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最需要的便是尽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各族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他认为,现阶段由于边远贫困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稀疏,而学生家长又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择校现象越来越严重。他希望两会代表委员能够就教育均衡发展,不断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展开讨论,形成共识,促进教育的迅速发展。校长的话反映了当前民族地区的教育现状,也反映了大多数学生家长的心声。加快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关键在素质,基础在教育,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势在必行。

如今,中国教育发展迅速,“扩招”已使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增加了国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从1997年起,由于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中国高等教育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人,2002年为145万人,2003年将达到212万,2004年预计为250万人,4年时间增加了135万人,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据教育部门介绍,2002年,全国高校就业率为74%,暂未就业的将有34.8万人,这一数字今后还将逐年上升。蒙古族学生旭日塔娜今年已经大四了,虽然找工作费了些周折,但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蒙语,她还是当上了薪水不错的白领。“扩招后遗症有点像沙尘暴,‘薄积厚发,不发则已,一发惊人’,它的爆发只是时间上的迟早问题。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工作踏实努力,又有着独特的民族语言优势,就业前景相对乐观。”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早已引起了两会代表们的关注,就业难并不代表着高等人才市场的饱和。中国大学生总数占整个人口比例在世界上还是很低的。就业上的难题与各方面就业渠道的畅通、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改变,以及整个教育的结构都有很大的关系。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袁仁贵在两会期间指出,政府已采取措施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并表示高校的扩招并不因就业压力而减缓或取消。在基础教育发面,针对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教育部正筹划建设全国性的基础教育基金,作为国家基础教育投入的有机补充。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