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亚欧高层经济论坛 群英纵论全球经济

7月22日上午举行的“亚欧高层经济论坛”为为期3天的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拉开了序幕。在一天的时间里,数百名亚欧经济官员和企业家们讨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亚欧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和方式以及中国的贸易与投资环境的现状、前景等问题。泰国、英国、越南、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官员在论坛上发表精彩讲话。日本东芝公司、大连新船重工等企业负责人也发表演讲。

第一议题 世界发展的趋势:机遇与挑战

欧盟委员会亚洲关系事务高级官员桑德拉女士:

实现可持续发展,须将全部成本加进去

对于支持全球化的人来说,经济一体化是全球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一种有利的刺激。 二战后,全球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全球经济增长率在20世纪最后的40年间,每年达到3.5%,而在19世纪中叶每年仅有1%,因为当时全世界还没有开始所谓的单边或多变的贸易自由化。如果我们要支持可持续发展,全球化必须要在各个经济体的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比较好的均衡。如果实现这一点,我们要在全球管理方面加强贸易、金融和标准的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必须把全部成本,包括社会成本、环保成本加进去,但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项目都没有把这两个成本考虑在内。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利益最大化,将风险最小化,我们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我们必须建立双边或多边贸易规则,以及合理的国内政策;在贸易领域,全球贸易规则的基础是WTO,WTO其实是为了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WTO也希望实现有效管理,目前正在进行的多哈会议议程,就是在讨论这个问题。

文莱工业能源部部长阿卜杜勒·拉赫曼·达伊:

世界最大贸易区召唤中国东盟贸易区

东盟6国在去年的GDP增长率达到4.5%左右,而在2001年只有2.8%。其中国际贸易有利地支持了东盟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文莱制定了双重战略:一方面要吸引两个大资金库,包括要投资两个主要的工业基地,提供电力、能源等建设项目;另一方面涉及到四个产业集群:商业服务、金融服务,接待旅游业和商业物流。东盟领导人认为这一地区的一体化不应仅限于降低关税,还应包括其他合作措施,直到2020年建立一个统一的经济体。

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离不开外部经济联系,尤其是跟中国的双边贸易合作。在2001年11月召开的中国东盟领导会晤中,领导人一致通过了双方的经济合作协议,这里面包括要在十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贸易区,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以及其他在加强服务的种种措施。目前货物贸易的谈判正在进行当中,并有望在2004年6月之前结束。关于服务贸易和投资方面的谈判,今年将启动,并将尽快的实现相关意见的达成。

这对于商界人士来说意味着什么?首先,中国东盟贸易区将成为一个具有五亿三千万越来越富裕的消费者。在这个区内GDP的总量将接近6000亿美元,而它的总贸易额将超过7000亿美元。联合市场能力将涵盖20亿人,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市场,GDP总量将超过17亿美元。其次,中国东盟贸易区对贸易需求量非常大,对道路、电信网络、教育医疗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巨额的投资。尽管我们也承认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的确却给我们带来一些挑战,但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机会。因此,东盟成员都愿意致力于同中国的进一步合作,并且同欧盟进一步合作,以便为我们的未来合作铺平道路。

日本东芝社长冈村正:

凭借IT主导计划,共筑东亚自由贸易圈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亚洲国家在17到18世纪以中韩日三国为主的经济GDP占到了3-4成,在鼎盛时期达到了欧洲国家的两倍。在18世纪的1800年间,亚洲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6成。但到了1950年这一数字降到10%。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亚经济才开始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东亚地区的共性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一个富有潜力和活力的地区。现在观察中韩日的贸易状况,就会发现东亚已经存在互补性很强的经济体系。2002年韩国对中国有131亿美元的顺差,中国对日本则保持了28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但如果把三国综合比较来看,就会发现有一种相当默契共存的关系。所以,我认为可以在东亚形成一个自由贸易圈。

为了使东亚自由贸易圈得以实现,我认为欧盟市场可以借鉴,包括软硬件的自由化。另一方面,东亚经济圈是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经济圈,对世界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要将经济圈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必须与其他地区积极的进行协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导力,为东亚经济圈的实现而努力。比如,亚洲地区积极导入IT,亚洲已经提出了IT主导这一计划,希望能把这一政策在东亚各国积极推进。

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波:

高官会是大连企业的难得机会

代表大连企业发言的新船重工总经理孙波纵论中国船舶工业与配套业的机遇与挑战,他在发言中首次披露新船重工的长期发展目标:到2005年造船产量达到150万吨,到2010年达到240万吨,而到2020年要达到500万吨。这是与中国迈向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宏伟目标同步的一个令人振奋佐证。中国船舶工业现在正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优势正日益显现。首先是生产成本优势,中国造船工人的收入水平现在仅相当于日本同业的1/17,而且这种优势将保持可能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另外还有中国的政策优势、工业基础设施优势等等。同时必须清醒的看到,中国船舶工业与国际造船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新船重工的主要贸易伙伴在欧洲,与欧洲大公司的合作确实让人对这种差距有深切的体会。所以,不但是新船重工,更多的中国企业应该更积极的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开拓视野,借力前行。此次亚欧高官会的举行对大连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大连企业应该尽可能的加以把握。 东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刘积仁:

加强IT人力资源的区域合作

按照目前数据的统计,未来50年,中国将持续人力资源的供应。但中国也面临一个挑战,就是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多,中国能否在新经济面前,提供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不过,到目前,中国IT人力资源已得到高速发展,因此也促进了中国IT业的活跃。在IT方面,中国的产品有50%是外国的投资和中国的人力资源相结合,出口有50%与IT产业相关联,中国IT市场是全世界增长最快市场,中国在软件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业人员达到了59万人,完成了软件和系统的收入1100亿人民币,出口创汇15亿美元。同时,因为从事IT产业人员大幅提升,吸引了一些外国的著名企业到中国投资。可以说,中国的人力资源带动了巨大的IT产业市场。对加强IT人力资源区域间合作,提出三点建议:在区域合作中,应加强国际教育机构与中国教育机构的合作;发展基于网络的合作是区域间最易实施的合作;加强文化方面的交流也是区域间合作重要方面。

第二议题 亚欧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和方式

韩国外交及贸易部部长黄斗渊:

中国经济持续成功对世界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经济表现卓越,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6%,比之韩国同期高2个百分点。在我看来,中国取得的卓越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对外开放,逐步减少贸易壁垒,并成功的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韩国始终参与了中国的改革进程,双方的经贸往来日趋活跃,中国于去年成为韩国的第一大产品出口国,而韩国在中国的投资也从初期的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向中国的内陆地区拓展。韩国经济界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因为中国的成功对韩国至关重要,对地区乃至整个世界也是如此。

英国贸工部司长德雷琦:

成功开展国际贸易取决于紧密合作   

开展国际贸易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这取决于国家和企业间的紧密合作,而只有合作才能创造财富。英国政府认为,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优先领域最重要的是加强对话,通过对话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是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基础,并进而加强相互的了解和理解。下一步就是政府和企业间采取行动,推动贸易和技术领域的合作。对各国政府而言,主动加强合作、推动国际间的经济合作责无旁贷。

越南贸易部部长张庭选:

亚欧经济部长年会要给工商界机会

亚欧经济部长会议迄今已举办了五届,从目前的情况看,亚欧工商界的参与程度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亚欧经济部长年会应当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的的发展动力之一,工商界要在其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缺少了工商界的积极参与,亚欧峰会的举办将失去持久的动力。因此,必须要给工商界更多的参与机会,以便让各国政府更多的聆听他们的声音,并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三议题 中国投资环境与贸易

日本经济贸易部副部长西川太一朗:

现在是企业选国家的时代

现在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在进入一个国家投资的时候,首先要考虑那个国家的投资环境,世界上很多国家为了吸引外资,都在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中国无疑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从一些事实就能看出来,中国已经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使中国吸引外资的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吸引外资的国家,这些外资公司都对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中国超过50%的出口是由这些外资公司进行的。对世界而言,这是一个企业选择国家的时代;对于中国而言,是企业选择地区的时代。因为中国的许多地区,包括大连、苏州、浙江等地都在吸引外资,这些地区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提高和优化中国整体的投资环境。大连构筑了美丽的自然环境,注重环保,这些做法对外资很有吸引力,希望大连政府的这种前瞻性做法能向中国其他地区推广。

新加坡贸工部部长杨荣文:

中国为整个亚洲带来机会

新加坡一直同大连乃至中国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中国许多城市的政府都在向新加坡学习,尤其是学习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大连是中国较早开展城市规划的城市之一,当时的市长薄熙来就很有远见。今天,中国正处在一个充满创造性的时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为整个亚洲带来机会。新加坡一定会继续加强同中国的合作。

蒂森克虏伯镀锌钢板有限公司(中国地区)首席代表韩纳:

我们与大连的沟通刚开始

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20多年的欧洲人,我深刻体会到,中国的成功经验不仅仅是经济改革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一些务实的做法,包括加入WTO、举办2008年的奥运会以及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等等,这些让世界不能不关注中国。今天,蒂森克虏伯公司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公司面临着在信息时代的重新定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我们都站在一个新的门槛前,中国政府的开放政策,使我们有机会和中国企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大连是个美丽的城市,2002年5月我们在大连设立了总投资1.8亿美元的合资公司,生产用于汽车和家电用的镀锌钢板,第一期年产量达到40万吨。我想这个项目的达成,有赖于中国政府、辽宁省政府和大连开发区管委会所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大连人民的热情。但我相信这仅仅是个开始。因为一个好的想法如果缺少沟通,可能很难实现,但是我们在大连有了合资公司,这就建立了一个蒂森克虏伯公司与大连沟通的平台。我也希望借助这个会议能加强亚洲和欧洲之间的沟通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

(消息来源:新华网)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