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城市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亮色。如果说名胜古迹是宁波的历史文化窗口,那么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就在不断刷新着这座城市的风景线。
用宁波市市长张蔚文的话来说:“宁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始于1979年以后。尤其是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宁波城乡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一个挺拔、优美、便捷、通畅、繁荣、文明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新形象正逐步展示于世人面前。”
走在宁波的街头,一座桥、一条路、一片街区、一个公园都在向人们讲述着这里发生的变化。
三江口的变迁
宁波城内江河纵横,市区被奉化江、甬江和余姚江分割为三个行政区。三江交汇之处的三江口是宁波的老城区和市中心,也是宁波的窗口。
说起三江口,据上年纪的人回忆,由于战乱破败而杂乱,半个世纪前那一带简直是贫民窟。尤其是地势低洼的外滩、江东北路等地段,每年台风期江潮倒灌,家家户户“水漫金山”。新中国成立前,城区仅有跨奉化江的灵桥和跨余姚江的两座木船浮桥,交通十分不便。漫长的岁月,宁波风光依旧,但狭窄的道路,陈旧的房屋,使这座美丽的城市掩藏在滞后的历史中。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宁波的城市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科学的城市规划使路面宽敞整洁,林立的现代化建筑与优美的环境相融合。这座城市焕发出时代的生机。
1981年,建成横跨余姚江的解放桥,又相继兴建了铁路奉化江大桥、公铁立交桥等22座大型桥梁;1990年,最后一座连接海曙与江东的浮桥,改建成固定式江厦桥,结束了宁波长达1167年的浮桥使用历史;1992年,全长88米的甬江大桥如竖琴般飞落三江口。1999年,宁波市又将江厦桥由20米拓宽到40.5米,同时动工建设大沙泥桥。今年,在大沙泥桥建成后,三江口将飞架“天桥”,极大改善市区交通状况。
公路建设方面也获得了明显的进步。1994年以前,宁波市先后建成了外环线、江南公路、中环路等二十几条城市主干道。1994年下半年以来,老市区又实施了骨架主干道建设,建成和改造了中山东路、人民路等道路,初步建立和形成了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市区道路交通网。2000年,为适应城市东扩战略和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需要,相继完成了一大批城市主要道路建设,使重点卡口地段得到疏通,昔日甬城道路狭窄、交通紧张的状况明显改善。
中山街,旧城的改造
如果说三江口浓缩了宁波路桥变迁的历史,那么中山街则是宁波城市发展的开始。
旧时的中山街东西两端连接着两座高大的城门,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向东西不断扩展,如今是宁波市最长、最繁华的一条街。
除下大气力改造市区的景致外,市政府近几年还在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上做了很多工作。昔日,月湖周边地区的民居大都年久失修,有些已成危房,在景区建设中,通过大规模拆迁,3000多户居民迁入了成套新房。在月湖边,笔者遇到了宁波阀门厂的工人唐先生,谈起拆迁这件事他满意地说:“我们原来的旧屋面积太小,四口人只有35平方米。政府作出规划方案后,让市民自己选,银行又一下子贷给了我们12万元,让我们买了一套100平米的期房。现在我们住得又宽敞又舒服,满意极了。”
宁波的城市建设最让人感到惊异的是在滩涂上崛起的现代化新城区——北仑城区。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而如今这里已建成面积达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万多人的城区。宽阔平直的道路,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大街,熙熙攘攘的商厦,一个现代化国际港口新城区已初具规模。一大批外商别墅群、高科技主题公园、大批现代化住宅小区,也正在建设中。
宁波市市长张蔚文说:“‘九五’时期,宁波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这五年里,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
一般镇的四级城市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化率达到45%。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超过300亿元,完成了一批道路、桥梁、供水、燃气、公交、治污、环卫等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承载能力明显提高,集聚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房地产业迅猛发展,住宅开发建设结出硕果,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超过15平方米;生态环境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宁波市的面貌正在新一代的建设者手中变得更加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