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珠江三角洲 > August 2001
   
香港·澳门·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

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珠江三角洲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在对外开放政策方面,两个经济特区——深圳和珠海,政策优惠,它们都位于珠三角,可谓得“天时”之先;而在地理位置上,珠三角的深圳和珠海又与港澳直接相连,其他城市也与港澳十分接近,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直接影响着经济合作的成本,因此发展三方合作,珠三角又占了“地利”之便;提起港澳同胞与珠江三角洲人民的关系更是亲如一家,历史上它们曾同属一郡,可谓同祖同宗,许多港澳同胞的祖籍就在珠江三角洲,对家乡的热爱和关注演变成三方经济合作的动力,这就是“人和”。

三官员点评区域合作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上任以来的第三份施政报告中指出:“穗(广州)港(香港)澳(澳门)深(深圳)珠(珠海)之间的五万平方公里,必将形成更紧密整合的区域经济。港人在区内的投资、消费、置业、旅游、定居等活动,将不断增加。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大大提升,亦将成为香港进一步富裕繁荣的动力。我们将研究如何加强区域内的合作,在‘一国两制’之下协调发展,将人、货、资金等各种资源尽量依循经济规律自由流动组合,以达至新的飞跃。”

澳门特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在澳门特区成立庆祝大会上讲话提出:“澳门与香港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关系将会更加密切,这是必然的趋势。对珠江口地区的基建项目进行经常性的协调,有利于澳门经济的长远发展。”

广东省省长卢瑞华在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专访时说:“粤港澳祖国大家庭中的三兄弟,形成三角地带,形成重要的经济区域。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是潮流,是趋势。广东是大后方、大市场,人才、技术力量、劳动力、土地、资源都很丰富。”

三位地方官员不约而同对港澳珠江三角洲协同作战抱有极大的信心和积极的态度,表明港澳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意义非同寻常。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博士分析认为,香港经济的产业转型曾经进展缓慢,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却出现了经济持续高涨,迅速实现产业转型的良好状况。这与其传统产业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以及珠江三角洲对香港的港口、码头、运输、贸易和金融等服务业极大需求密切相关。据统计,香港90%的塑胶业、85%的电子业和90%以上的玩具业已经转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此同时,在珠江三角洲约有400万劳工直接受雇于香港公司,这大约是香港本身制造业人数的5倍。从1978年到1995年,香港与内地的双边贸易增长90倍。此外,内地也是香港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最大的转口市场和产品出口市场,而这些经济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珠三角”这个经济主体。 澳门与香港情况相似,过去经济发展一直不快,大陆改革开放以后,澳门加强了与香港及以“珠三角”为主的内地合作,使澳门的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在这一过程中,香港和大陆既是澳门出口商品的主要市场,又是澳门最大的转口市场。澳门在产业转移及旅游业、金融业等方面均与珠江三角洲开展了较广泛的合作,澳门95%以上的玩具业已转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

有专家预测,在港、澳、珠江三角洲的未来合作当中,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合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空间最大,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将以整体功能最大为目标,外经贸的合作将在悠久历史与传统基础上更上层楼,金融业和旅游业的合作更是前景广阔。

经济圈名角登场

深圳市长于幼军今年5月份在香港出席《财富》论坛时对媒体表示:港深之间,有条件立足双赢,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上着力,整合两地优势,携手合作,可将深港构筑为全中国、亚太区乃至全球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信息中心、航运与现代物流中心及商贸网络中心,但香港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比如,高科技人才缺乏,科研开发力量不强,高科技产业不配套,制造业方面处于劣势。反观深圳恰有优势弥补香港的不足,如深圳科技人才很集中,高科技产业的配套能力很强,因此,于幼军表示:深港两地加强合作,定能互扬优势、互补不足,有条件成为一个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域。 江门市地处“珠港澳经济圈”之中,它与港澳乃至海外的关系比珠江三角洲的其他城市更进一步。江门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生活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在台湾及港澳的乡亲达360万人,相当于江门市的总人口数。其中港澳就有江门五邑乡亲100万人。他们中的名人有美国第一位华裔州长——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香港知名企业家伍舜德等。

通过侨胞的海外关系吸引外资是江门招商引资的方式之一,侨胞的桥梁作用缩小了江门人与世界的距离,因此江门人的心态也格外开放并且国际化。去年江门市组团参加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广东(欧洲)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他们顺道到周边几个国家开展了商务洽谈和考察活动,一下签定了9个外商投资项目,外资总额6000多万美元,虽是顺道走访,却成绩斐然。市里还经常组织招商小分队,到欧洲、新加坡和香港特区等地进行敲门招商,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江门利用华侨多的优势,在本地采取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如春茗会、龙舟节、恳亲会和授誉会。目前江门已在为家乡投资办企业的侨胞和港澳同胞中授予了284名荣誉市民,其中以香港同胞最多,他们大多为家乡投资了3000万元以上。

由于江门籍的华侨在海外是从劳工做起,吃了很多苦才发迹的,受此影响,江门人一方面具有最开放和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却恪守着传统、本份、吃苦耐劳的生活习俗。在江门市区的沿江地带有一条极富特色由华侨楼组成的街巷,这些比肩而立的砖木结构的三层小楼,都是侨胞回乡探亲时为家人建造的。清晨,华侨楼里传出的粤剧声里夹杂着器皿的碰撞声,时钟刚过6点,人们就接踵钻出老屋,将成筐的水果或杂货品放到架子车上,开始了一天的生意。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亚太经济的重要力量

珠江三角洲分布着9个大中型经济中心城市,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城市发展已经接近或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平。这些城市分布集中,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并且都有高速公路相连接。坐上空调大巴,很快就可以到另一个城市工作或出游,因此东莞人喜欢周末到珠海旅游,港澳同胞利用周末的假期到深圳、珠海,甚至到惠州、肇庆游玩者甚多。交通的便利、城市的发达使市民的横向流动大大增加。可以预期,不久的将来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将联为一体,人们不再感到地域的差别,整个珠江三角洲都是一个家。

据专家介绍,亚太地区现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最活跃、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今后,区内将加强国际合作,形成几个以国际城市为核心的城市集团网络。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与国际大都市香港组合,将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城市群之一。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的毛艳华博士研究表明:东京、纽约和伦敦等国际著名的大都会区都有优越的门户位置和密集的网络结构。它们一般位于沿海或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地带,以国际性的港口和城市为核心,以海岸、河流、铁路、公路为发展轴线,形成一个以大、中、小城市为结点的城市、产业、运输、信息网络。珠三角大都会区位于珠江河口,向外靠海,向内有珠江水系,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等连接广大的内陆腹地,具有形成城市群的有利条件。

把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当成一个大城市群来规划和建设,先要对区域内的城市进行功能定位,有关部门已着手在做这一工作。他们在全区确定了两个中心——广州和深圳;三个都市区——以珠江为界分为东岸、西岸和中部。此外,从城市管理功能的角度出发,他们还把全区划分为生态敏感区、开敞区、市镇密集区和都市区四种类型,并通过对不同区域制定相应的城市现代化公共设施标准来进行建设和管理,带动全区走上现代化。

广州作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未来将实现城市功能的转换,大力发展国际金融、贸易、科研以及国际商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区域性的国际城市。

深圳将继续强化金融、外贸、商务和国际贸易中转等功能,还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的资金技术密集产业,继续发挥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场作用,并逐步实现与香港的功能互补,发展成为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东部地区中发挥重要影响的国际性城市。

其他经济中心城市则注重发挥该城市多年形成的优势和特点,建好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搞好生态保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中部城市群包括:佛山、肇庆、顺德,重点发展科技、金融商贸、信息咨询与开发、与周末度假相结合的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则以汽车制造、电子、机械、饮料及石油化工为主。肇庆市内点缀着数不胜数的林中城、城中湖、湖中山、山中洞、洞中水、水中景,景景相连,美不胜收,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大自然的赐予,肇庆自然把自己定位于“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

东部城市群包括:东莞、惠州,主要发展以对外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工业开发与研究相结合的科研事业及以通信器材、电子仪器、能源化工等工业。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石化项目——中海壳牌石化项目落户惠州,其中还有一段传奇经历呢,荷兰皇家壳牌集团的成员——壳牌南海私有有限公司在选定厂址时,飞遍了中国的海岸线,最后看中惠州,并不惜付出比其他地区更大的代价,获得与惠州的合作权。

西部城市群包括:珠海、中山、江门,发展依托于港口运输的大工业,如能源、重化工、机械工为及高技术的医药微生物工程,旅游业及以物资转运为主的港口贸易等第三产业。

生活在珠江三角洲的人们是幸运的。虽然这里与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在人均GDP方面有一定差距,但实际生活水平的差距已经不大。省长卢瑞华曾坦言:“珠江三角洲的生活水平已经和台湾相差无几了。”于幼军说:“我看过台湾,去过香港,到过新加坡,感觉居住条件不比它们差,深圳的人均住房面积超过14平米,不比台湾、香港低。吃的方面差距也不大,我们物价水平比它们低得多。差距在家庭拥有小轿车的比例,第二个是外环境,比如城市的综合环境、交通、城市管理,这些方面还有些差距,但在环保、绿化方面,我认为比香港、台湾还要好。”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today@263.net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