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残疾人从装“过街器”开始

刘鹏

快节奏的“嗒嗒”声是绿灯可以过马路、慢节奏的“嗒嗒”声是红灯,要在路边等待。家住广州临江大道附近的盲人陈伯高兴地告诉记者,过马路不用再担心了,听着声音就知道能不能过马路啦!原来,广州市目前已经在300多个路口安装了盲人钟,用不同节奏的声音来正确指引视障人士确定马路方位,并安全横过道路。(9月9日《信息时报》)

今年7月1日,修订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开始正式施行。这部法律对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社会保障、无障碍环境等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执行情况如何?目前来看,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各地、各大小城市的情况均不大乐观。且不论保障残疾人康复、教育、文化生活等的投入如何不足,也不论人们对残疾人的歧视思想还有待克服,更不论残疾人就业环境、社会环境等保障工作还如何需要提高,仅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一项,各大小城市的现况就值得忧虑:大街上没有盲道的有之,有了盲道却被摊点、停放的车辆甚至建筑严重占用的有之,没有残疾人专用通道的车站、医院等公共场所更是多不胜数,至于城市中各商业区域、各居民小区缺少保障残疾人生存环境考虑的情况更是一个无法否认的残酷现实。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的火热举行,让关注残奥会、关爱残疾人的讨论成为近期人们之间最热门的话题。但如何用具体地行动去给予世界6.5亿、中国8300多万残疾人心灵抚慰和生活关照,让他们对社会的信心更大、对生命的追求欲更强?这无疑是一个系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假以时日。但广州市安装过街器的做法,无疑在北京残奥会掀起的关爱残疾人的呼声和氛围中,第一时间用更加人性化的实际行动为我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值得我们为之喝彩,也值得其它地方学习和借鉴。

文章来源: 中国网
《今日中国》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杂志订阅

Copyright © 2008 ChinaToday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