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人家期待光临

华少君

奥运人家期待光临
文∕华少君
根据北京奥组委的预测,奥运会期间北京每天要接待约25万外国观众,加上国内的观众和国内外来京旅游者,北京住宿业每天的接待量为55万人次左右。
全家总动员
韩如冰是北京联大的英语老师,一家三口住在亚运村附近一个社区,步行至国家体育场(“鸟巢”)或国家游泳馆(“水立方”)只需约15分钟。丈夫苗律师曾在德国生活,儿子壮壮和很多男孩一样,喜欢奥特曼和多啦A梦。
2008年4月10日,韩如冰家被定为“奥运人家(OLYMPIC HOMESTAY)”,编号是0000号。
在韩如冰看来,他们一家人对接待家庭的每件事都很认真,还改变了一些生活习惯,虽说目标是为了接待外国来宾,但也体会到了很多家庭乐趣。除了壮壮每天苦练武术,要向外国朋友展示之外,夫妇俩也在加紧排练中国的戏曲。“倒不是说一定要唱得怎么样,但是自己比较喜欢,而且这都是最中国的东西,我觉得应该介绍给外国朋友。”苗律师说。
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韩如冰认为自己家在软件方面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唯一不自信的是自家两居室房子。
“房间不是很大,设计也不是很合理,而且社区也比较老了,都是1990年办亚运会的时候修的 。”韩如冰说,硬件方面要有很大的提高已经是不可能了,他们能做到的是通过和谐的家庭氛围和适当的礼节,让外宾住进来很舒服。
韩如冰曾经在澳大利亚留学,其间就住在悉尼当地的一个接待家庭里,这个家庭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她做奥运家庭提供了一些参考经验。
有两件事让韩如冰印象深刻。一件是她和同事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天气比较冷,在国内她有睡前烫脚才能很好入睡的习惯,但外国人没有这样的习惯,韩如冰也不好意思说。房东看出她欲言又止,就问她还有什么需要,她说,想要一个大脸盆,房东没有过多的询问,第二天一早就没买了一个新的脸盆放在了她房间门口。
在澳大利亚呆了一段时间,韩如冰和同事都吃不惯西餐,房东看出来以后,有一天就问他们,是否想做一顿中餐,可以列一个菜单,他出去买材料。韩和同事一听都很高兴,买回菜以后,做了几个自己拿手的菜,房东还拿出了家里很少用的一套瓷器来助兴,最后,这顿饭吃得宾主尽欢,让身在异乡的她们很感动。
在韩如冰看来,“这个家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人很都真诚,不把你当外人,但是又给你留足个人的空间,让人住着觉得很舒服。”她总结出的经验是,对待外宾也不能过于热情,“因为中国人的待客之道里,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餐桌上不停的劝酒劝菜,还有一些随身的卫生用品和朋友一起分享,在我们看来很平常,但是过于热情可能让他们觉得不舒服。
倾心准备
在韩如冰所在的社区,还有别的奥运接待家庭,他们也有自己的绝活。
马宇阿姨今年65岁,上世纪80年代,曾作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骨干多次访问德国,有一年圣诞节,马阿姨因为行程匆忙没有预定酒店,到了德国只能住在朋友家中,就是这次经历,让她感受到了作为主人的待客艺术。“有个德国同事觉得圣诞节的时候我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就叫我去他们家做客,我们一起做圣诞大餐,一起唱歌,最后还得到一份礼物。让我确实很感动。”
马阿姨后来每次去德国都住在德国人家中,渐渐成了德国通。 自从参加奥运家庭选拔后,她就开始对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进行全面改造,中国人习惯睡板床,为了照顾德国人喜欢软床的习惯,她买了一个席梦思。
干净的厨房,中西合璧的卧室,再加上流利的德语 ,马阿姨家成了这个社区接待德国游客的最佳选择,但她还是不十分满意准备工作,于是找在农大任教的德国朋友乌特来做客。乌特看了她布置的房间说:马宇家的房间有两个风格,一间很中国,一间很欧化,而且房间还有电脑,德国的电脑很贵,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的 ,我相信德国人在这里一定住得很舒服。
民间出现奥运接待家庭
  韩家和马家只是北京奥运接待家庭中的两个普通家庭。其他奥运接待家庭还有的会西班牙语,有的当过外交官、有的擅长京剧、有的喜欢古玩。每个热情的家庭都在努力准备,希望让外国客人在北京度过一个愉快的奥运之夏。
尽管目前北京市的住宿资源基本能够满足奥运观众住宿需求,一个运动员村的42栋公寓楼和两个媒体村 (包括绿色家园和会员公寓)也全部由酒店管理集团进行酒店式管理服务,但北京奥运组委会还是推出了颇具本地特色的“奥运人家”活动,旨在让海外观众和游客走进北京市民家庭体验市民生活。经过评选,全北京有1000户奥运家庭。
除政府出面组织的“奥运人家”,民间也出现了自发的接待家庭,如“我的住家网”和“北京外教网”也推出了奥运接待家庭项目。“我的住家网”有关负责人称,自项目推出以来,市民报名十分踊跃。重庆、成都、天津、烟台等城市也有不少家庭希望成为奥运接待家庭,为奥运期间到中国旅游的游客提供住宿。
《今日中国》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杂志订阅

Copyright © 2008 ChinaToday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