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女记者与“落马”公安局长的对话
(一) 黑 金 1983年的一天,太原日报报道了一名警察拒收一百元感谢费的事迹,2005年的一天,各大媒体赶至山西,报道了一名公安局长的腐败案件,然而,这时隔20多年的两个事件当中的主人公竟然是同一个人,他叫邵建伟,2006年的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特别探监室,再一次来关注他。 服刑人员档案: 邵建伟,男,49岁,山西省临汾市公安局原局长。2005年8月,因涉嫌受贿罪被阳泉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同年11月,被阳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九年。 解说:2006年9月,我们登上了西行的列车,一路的颠簸没有干扰我的思绪,因为对于此次探访的对象,我的内心充满了好奇与疑问。三年前我曾看过他在电视上的一段讲话,那时,他身着警服,踌躇满志;三年后他却成为特别探监室的主角,并被标上了服刑人员的印记。什么原因让一个前途无量的警界明星在人生的岔路口走错了方向呢? 解说:20年前,他立志当好警察; 总是想着埋下头来扑下身来把工作干好。 解说:20年后,在金钱与权力面前,他的防线彻底崩溃。 其实也就是利令智昏了。 解说:2006年9月,山西省原省委副书记侯伍杰在任职期间,收受邵建伟钱物折合人民币88万元,被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此案的尘埃落定让邵建伟这个名字再次浮现在公众面前。 记:我知道你每接受一次这样的采访,可能对你来说就像是又揭了一次伤疤,但是我想,就是勇于面对自己过去曾经犯下的错误,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面对将来。 邵:对,是这个道理,我一直感觉到这些,如果说是通过我的事情,对其他人有些帮助有些教育吧,我一直还是愿意做这个事情。 记:听说你以前插过队是吗? 对,在农村插过队。 记:那个时候对于一个插队青年来说,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很快地回到城里面去吧,有个理想的工作吧。 解说:翻开邵建伟的早期人生档案,亮点之多确实令人侧目。1978年,邵建伟告别了前途渺茫的插队生活,考入山西省人民警察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某派出所担任户籍警。 记:初入警界的时候,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因为当时从农村出来以后,回到城里,而且找到理想的工作,这个就已经是愿望很大的满足了,还没有来得及考虑那些其他的那些想法。总是想着埋下头来扑下身来把工作干好。 解说: 1983年的一天,邵建伟的辖区内有一位老人要办户口,他按照规定把办好的手续送到了老人手中,老人感动之下,非要送给他100元表示感谢,被他坚决拒绝了这番好意。于是老人写了一封感谢信发表在《太原日报》头版。 记:当时你一个月的收入多少钱呢? 唉呀,当时四十多块吧。 记:那那个时候的一百块钱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 差不多两个月的工资吧。 记:那为什么拒绝了呢? 当时那个思想就是这种支配,就觉得这个办事情是应该,给老百姓办些事情是应该,但是要是说是要是收受这些东西就是不应该的。 解说:26岁时,邵建伟升任派出所所长,33岁时,邵建伟担任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副局长,后升至局长,成为当时太原公安系统最年轻的“少帅”局长。可是,随着交际圈子的扩大,志得意满的邵建伟心态发生了转变。 记:主要是一些什么样的现象或者说具体的原因对你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这几年改革开放嘛,国家政策好嘛,私营企业一些老板吧,这些老板富起来,而且整个收入各方面都比较高。在这些方面相比较的过程中,有些不平衡。 解说: 1997年,邵建伟担任太原市公安局副局长;2001年,调至临汾担任市公安局局长。在旁人看来,邵建伟的升迁之路充满了传奇。 记:几乎在所有的亲朋好友的眼里面,你的仕途都是一帆风顺的,你觉得原因是什么呢? 外人看起来是比较顺,其实中间不是完全很顺,也是有些波折的,也不是说是我,你比如说一个阶段,或者是我希望到哪个岗位工作就能如愿以偿,也没有完全是这种情况。 记:就是现实跟你的期望值其实还是有一点差距的? 有,有,有差距,当然也可能是我的想法太大了吧,在有些事情上,不符合这种客观实际情况,那肯定实现不了。 记:你的期望是什么呢? 你像那一年我希望在太原市公安局担任局长,后来没有在太原市留任,后来不是去了临汾了。 记:是因为你工作业务的问题,还是某些方面没有尽到努力? 这个很综合,这事情恐怕原因就各方面都有。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解说:在职位的升迁变化中,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擅长把握机会的邵建伟越来越意识到权力的重要性,对权力的渴望、崇拜、狂热追求与占有,成为他幸福人生的目标。 记:想赚取更大的权力? 对,这个很明确。 记:更大的权力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更大的权力我觉得一方面意味着这个,因为国家公务员似乎这个人生价值的这种实现的外在标志也就是个什么级别,一直就是这种想法,得了个什么科级啊、处级啊,什么局级啊,就是这种想法,感觉到这是一种外在的标志,你说你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你做了二十年还是个科员,那就不好讲这个事情,所以一直想实现自己的这种个人主义、人生价值的一个渠道吧,处理好领导关系啊,包括这个我当时想的就是因为求人办事,总要感谢别人,也得有些钱,也得准备钱,当时就是这种错误的想法。 记:临汾市公安局局长这个职务是求来的吗? 啊,这个职务吧,这个职务对,这个职务应该说是有这种过程。 记:你付出了什么代价? 我给个别领导吧,送了些钱吧。
解说:在很多贪官的眼里,花钱买官可以获得更大的权力,有权卖官可以获得更多的金钱,邵建伟自然也精于此道。 记:权和钱哪个对你来说更重要? 在我的心目中,应该说是权力吧。有了权力可能就获取金钱的机会就更大了,更多了吧。 记:那对那些给你好处的那些人来说,他们能从你这里得到什么回报呢? 有些肯定是在调整提拔干部上,因为我在这地方有些建议权,有些案件上有些审批权,在这些方面吧,得到一些回报吧。 记:那通常你的建议都采纳了吗? 有些能采纳,有些不可能全采纳。 记:那对那些给了你好处,但是你的建议又没有被采纳,也就是他们没有从你这得到回报的人,你怎么办呢? 有些明显没有这个达到这种目的,因为有些是事前收的,有些事后的,事后的就不存在这些,事前的有些你达不到别人的要求,那我肯定要,有些就是在这个当事人提出这种要求的时候,咱就根据情况,根据他平时的整个表现情况,衡量下来,感觉到不可能他有这种机会,我就要有一种判断是吧,然后我就拒绝他。等到有些就是当时接收了以后,你比如说有些到最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那就肯定要退还。 解说:邵建伟在任职期间,收受犯罪嫌疑人亲属、公安干警、私营企业主及有关单位负责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62万余元、美金1万元和价值29万元港币的高档手表5块。 记:听说在受贿的过程当中你有一个“一对一”的理论? 我想所有的人,所有的这种职务犯罪都是这种做法,差不多。肯定是当事人和我在场的时候我才接收你的,而且这些送钱送物的人也都知道这个。 记: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嗯。 记:你认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吗? 当时好像感觉到这个安全性比较高吧,但现在看来不可能。因为有些时候你这个职务犯罪他面对的是,就是他这个职权范围内的一群人,他不是个别人,那个别人那可能有些情况就是另外一说了,面对一群人,有些时候影响就形成了,有些反响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影响之后你就不可能是一对一了,大家就都知道了嘛。 解说:2004年1月,山西涉黑第一案在太原宣判,该犯罪集团头目李满林被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死刑。李满林当庭提出上诉,并称他要检举一个曾经收受他贿赂的人,这个人便是邵建伟。一场惊动整个山西政府和警界的震荡开始了。 早年有一部电影,叫《黑金》,讲述的是官场黑暗的权钱交易。可是,在邵建伟的导演和主演下,这些似曾相识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一幕一幕真实地发生了。——记者手记
(二) 南辕北辙的幸福 有人说,原任山西省临汾市公安局局长的邵建伟一案牵扯出来的故事足以写成一部小说,情节曲折、涉案者众,山西省委原副书记侯伍杰、太原市委原秘书长王国武等人的落马,都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邵建伟。而邵建伟的案发又是缘于一个死刑犯临刑前的检举。今天的特别探监室,我们将一同走近这个故事的核心人物——邵建伟。 解说:24年的从警生涯,留下他步步攀升的脚印; 看起来你是向那个地方靠近了,其实是越走越远了。 解说:9年的有期徒刑,他拾回幸福的真正含义。 现在感觉到名利不可能给人带来幸福。 解说:2004年2月,太原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李满林在被执行死刑前,对时任临汾市公安局局长的邵建伟进行了举报,山西省检察机关开始立案侦查,证实邵建伟曾经收受李满林五万元人民币,为其亲友违规办理取保候审手续。此案牵扯出来的邵建伟等人的犯罪事实还远非于此,随后,山西省的政府和警界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冲击波,数名在当地“举足轻重”的人物被卷入其中,并相继得到惩处。 记:听说在你任职期间也经常看一些这种有关反腐败的案例报道?为什么呢? 看那些杂志的时候我当时想的就是看看这些人怎么就能被查出来,意思就是怎么能避免自己被查处吧。 记:没有从这些落马的人身上吸取教训? 对,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正确,那么学习的效果就是有益的,如果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不正确了,那么说学习对他来讲就是无益的,只能是越走越远。 记:作为一名执法者来讲,你清楚自己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邵:肯定了,肯定法律是不允许的,他肯定不是很踏实。 记:但是又心存侥幸心理? 邵:对,心存侥幸,利益的诱惑下吧,金钱的诱惑下吧,其实也就是利令智昏了。 解说:2005年10月,阳泉市中级人民法院 面对自己的违法犯罪问题,我深感辜负了党组织的信任培养,败坏了公安机关的声誉,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公安机关,对不起有关的当事人,也对不起年近八旬的母亲及其他家人。 记:20年多前你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句话,你把它摘抄在你的日记本上,并且背诵了下来,这句话是什么? 当时是陈毅的一首诗,不全吧,记得不全吧,(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记:今天你的行为应验了这句话? 啊,对,肯定是。 解说:2005年11月,阳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邵建伟一案作出一审判决: 审判长宣读: 被告人邵建伟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九年。 解说:邵建伟没有提起上诉,此案宣判的一个月后,经终审裁定及复核,李满林被执行死刑。罪大恶极的李满林垂死前的检举揭发,没有为自己赢得生命的延续。与此同时,邵建伟被送至监狱服刑,九年刑期的宣布,让他彻底告别昔日耀眼的光环。 唉,太难受了,有时候就是心里难受,刚来的时候心里面就有一种幻觉,脑子一遍一遍问自己,这就是监狱?这就是自己来的地方?
解说:监狱根据服刑人员不同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将他们安排在不同的岗位工作、学习,邵建伟被安排在监狱的教研室工作,负责图书的管理和借阅。 记:大家一般都喜欢借一些什么类型的书? 这个里面的人呀主要还是武侠(小说),因为这里面这些人啊他文化程度高一些的不太多。 记:那你比较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呢? 我?我看书吧,我就是喜欢看历史呀哲学之类的这些书籍。 解说:图书室的大部分小说都很陈旧了,有战争的,有武侠的,有空的时候,邵建伟也会翻一翻书架上的小说,来暂时忘却心头的忧虑。小说里,从正义到邪恶,好像很远,又似乎很近,现实生活中,邵建伟便亲历了这种巨大的换位。 记:那24年的这个警察生涯,你知道在百姓的心目当中公安局长代表了什么呢? 应该代表了一种正义吧,所以说说到这些事情我确实很惭愧,确实愧疚,很愧疚很愧疚。 记:以前经常跟一些犯罪分子打交道,那个时候你是代表着这种国家的正义? 对。 记:现在呢是属于被管教的这种对象,形形色色的这种其他的犯罪分子,站在他们的队伍里。 今天和这些人到了一起,觉得见了他们,真的都没脸见他们,我想他们肯定也要说了,看,他也有今天。 记:可是你又很无奈? 那肯定,那必须承认,这种现状,那有什么办法,自己没有做好嘛。 所以说我这个角色,他这个有些事情上他更特殊一些,在这些环境里面感受更特殊一些,包括看到一些穿这个警察制服的这些人。心里面就有一种非常特殊的一种感受。 记:看到一些管教的干警,以前你也跟他们穿着一样的衣服? 嗯,老盯着那些衣服看。百感交集啊。
记:老母亲已经快八十岁了? (邵低头) 记:本来她应该安度晚年,但是现在你却给她带来了这么大的忧愁和痛苦? 记:然后她昨天还过来探望你了? 邵:拿个纸巾吧。谢谢。(擦泪) 记:是不是一提到她,你就会特别感触? 邵:唉,太伤感了,太愧疚了。 记:这种落差,你在体会,你的家人在外面也在体会着这种落差。 邵:对。 今天我怎么了,这是,对不起。 唉,老人年纪太大了,78岁了,风烛残年,我最担心,你比如讲将来我要是,等。。。 记:你是希望她能够看到你健康地出去? 她时间不多了嘛,妻子孩子来日方长嘛,她时间不多了。担心老人能不能等住我。 每一次都来,每一次会见都来。我想作为这个儿女们,在这个监狱里面服刑,其实这些老人们啊,心也跟着孩子们服刑。唉,所以说违法犯罪就是最大的不孝。 解说:入狱以后,邵建伟曾经写过一份数十万字的忏悔书,这些文字记录了他的思想、情感和犯罪事实,也重新诠释了他对幸福的理解。 邵:我想这也不止我一个人,恐怕在这里面的人,在这个里面大多数人恐怕都会对幸福的理解有一个质的变化。 记:那你的理解是什么呢? 以前我以为名利能给人带来幸福,现在感觉到名利不可能给人带来幸福。 记:那现在理解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当然撇开这个自由是最大的幸福,撇开这个角度讲,如果要在外头讲,那肯定就是尽自己最大所能,去做好一件事情,做好一件工作,然后包括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生活是吧,很简单很普通的,要求简单了,其实是一种深刻了,在外面对这种名利啊这种金钱,这种追求,看起来对幸福好像要求挺高的,其实是一种浅显的一种东西。 记:就像你自己说的,一直在追求幸福,但是道路却南辕北辙。 对。思想上他有些认识上发生问题,发生了偏差,有些事情看起来你是向那个地方靠近了,其实是越走越远了。 监狱的规定十分严格,与邵建伟的接触与交谈一共加起来是三个小时。用三个小时来了解一段蜕变的人生的确有些仓促,可是,我还是被这段人生触动。事实上,眼前的邵建伟比我之前想象中那个锋芒毕露、贪婪自负的公安局长要更理性、更平和,如果当初在名利的诱惑前,他也能保持这份理性与平和,很多事情恐怕便不会发生了。 为什么想到这个标题,是因为看到邵建伟忏悔书中的最后一句话:“我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地追求幸福,最终却成了最不幸福的人,这是多么巨大的讽刺!”——记者手记 来源:正义网
|
|||||
![]() |
地址
:北京西城百万庄大街24号 邮编 100037
电话 010—68996346 68326086 传真:010—68328338 网址: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