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垦“成渝”试验田

文/刘琼

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重庆、成都被批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全面试点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成渝”地区又将是中国一块新开垦的“改革”试验田。

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深圳这个当年“圈内”的小渔村而今成为了中国最开放和发达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三大经济改革实验区都在东部沿海地区,由此带动了整个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正是带着这样的预期,今年6月9日,中国西部的两个相邻的“圈”--成都和重庆被批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后,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最先做出了强烈的反应。6月11日,获批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成都的股票纷纷暴涨,部分品种出现了三四个涨停板。“成渝”毫不费力地一下子吸引住全国的眼球。

为什么是“成渝”?

家住重庆江北区的王伟民每天上班的时候都路过重庆南岸区的重庆长江大桥。今年6月的一天,当他看到桥头立起一块巨大的“祝贺重庆成为新特区”的路牌广告时,没有想到这个夏天重庆的房价会因此呼哧呼哧地比气温上升得还快。

2000年王伟民在重庆市江北区金科花园买的房子,价格才1900多元/平米,“现在江北区的房子已经涨到4000了。”王伟民说。据重庆市国土房管局6月17-25日的监测数据统计,9天时间,主城区商品住房均价上涨了7.6%,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价格由原来的2800多元上涨到3055元。

“生活成本上涨,但是赚钱机会多了。”王伟民这样猜测新特区成立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但是,包括王伟民等重庆市民在内的很多中国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重庆、云南、湖北、广西、四川、辽宁6省市均向国家申请设“新特区”,为何仅重庆、成都获批?

“选择重庆和成都作为试验区,有战略上的,包括经济、政治、宗教、民族等多方面的考虑”,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院长、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曾国平教授告诉记者,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立成渝经济区,消除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也需要在中西部地区探索有效途径,重庆和成都无疑是在这些国家战略和改革方向下比较适合进行试点的区域。

曾国平教授说,重庆和成都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所以,成渝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探路者”十分必要。

“另一方面,重庆和成都自身具备的良好基础条件和在统筹城乡方面积累的探索经验,也是设立改革试验区的现实因素。”曾国平教授认为,“比如,成都城市化的步伐已经向周边城郊迈进,今后成都和重庆可以在城乡统筹的产业、经验等方面继续合作。”

“成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改革探索若取得成功,其意义堪比当年中央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澳门日报》评论说,他们以“用心良苦”来形容这次中央选择成渝作为全国首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新特区“特”在哪?

深圳特区成立后,就像一颗魅力四射的磁石那样,吸引着想来中国“淘金”的外国企业和投资者。这块磁石最致命的诱惑在于,落户在此的外企可以享受到10-12%优惠税收政策,远低于内资企业或内地外资企业的20-25%的税率水平让投资者趋之若鹜。此后出现的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也是通过出台税收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引入外来资金,发展开发区。

因此,成都重庆新特区成立的消息公布后,也留给人们巨大的想象空间:国家将会给成都和重庆这两个新特区怎样的优惠政策?

“设立试验区,并不是就意味着‘给钱、给政策’,而是鼓励试验区在一些重点领域大胆创新,探索实践,为区域乃至全国积累好的发展经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杨伟民在谈到成渝新特区与以往特区的区别时说。

“我们希望中央给的是体制、制度上的政策,比如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等。中央政府让渡一部分权力给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在不违反宪法法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曾国平教授说。

然而,人们的疑问是:当“钱”与“税收优惠政策”不再直接惠及成渝试验区,如何保证统筹城乡改革在特区完成?

“成渝的改革,将首先是解放农村劳动力的过程,赋予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平等的地位,他们享受一样的社会保障,并通过土地政策的调整与优化,来换取和吸纳更多的就业。但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便成为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性问题。因而,两地的改革,就必须诸多措施一起实施。”曾国平教授说,“新特区的不同之处在于着重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平衡区域二元化发展方面做出探索,经济增长将不再是压倒一切的‘硬道理’,而是要服从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不扩大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不损害环境为前提。” “老特区主要目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或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作为‘新特区’,目的是解决共同富裕,实现公平。‘新特区’的任务是综合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体制矛盾,制度创新是其发展的重要手段。”曾国平教授说。

“新特区”农民摇身变市民

曾国平教授家的钟点工,从农村来重庆市主城区工作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可还是农村户口,孩子上学、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问题都因农村户口遇到很大的麻烦。

“形象地说,统筹城乡改革就是‘让农民变得和市民一样’。”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说,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各个方面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

可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身份后该怎么办?农民失去土地之后如何生存?

作为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曾国平教授的课题组早在重庆市成为“试验区”之前就承担了重庆市政府社会科学规划组的关于“城乡统筹”的研究。他说:“农民变为市民,可以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进入重庆市主城区,一种是当地城镇化,另一种是去外地打工。”

“农民可以把自己的土地置换成商业用地等,进行土地置换后,农民可以留在农庄里作为产业工人工作,也可以把土地入股农庄,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生活。”

按照规划,到2020年,重庆市的城乡统筹将70%的农民变成市民,那时曾国平教授家钟点工的孩子或许不再会为自己的孩子上学的时遇到的农村户口问题而忧心了。

“不管进行怎样的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惠及城乡居民。”曾国平教授最后说。


 

   
 
 
地址 :北京西城百万庄大街24号 邮编 100037
电话 010—68996346 68326086
传真:010—68328338
网址: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